泸州市民政局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230号提案答复的函
郑小红委员:
您提出的第230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泸州地处四川东南、云贵川渝结合部,是一座美酒城、幸福城,辖3区4县,户籍人口507万。根据七五普查数据,2020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97.82万、占常住人口的22.99%,老龄化率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9、1.28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75.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6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15、0.72个百分点,80周岁以上老人13.77万人,占60周岁以上老人总数的14.08%。目前,全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118家,民办养老机构80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7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20个,“物业+养老”服务站21个,养老服务社会组织110余家,从业人员1800余人。2020年,我市被评为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地区。去年,被评为全国10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城市之一。
一、关于整合资源开展公建民营的答复
公建公管、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建民营,是目前常见的几种养老服务模式,在当前公共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养老服务市场服务主体不足的现状下,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是资源利用效率高、见效快的路径选择。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出台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泸市府办发〔2018〕32号),推动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支持西南医投集团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其投资10亿元打造的春江酒城嘉苑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等大型康养项目建成投用,有效满足老年群体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指导纳溪区全域实施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引进专业化品牌公司运营管理,整合500张床位向社会开放,全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共16家,床位近2100张,进一步丰富了多层多级养老服务产品。加大专业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组织的培育力度,成功培育了“小蚂蚁”“好孝心”等本土养老服务机构和“永宁社工”等养老服务社会组织,15个社工机构、110余家社会组织、327名专业社会工作师介入养老服务。
二、关于打造智慧养老平台的答复
2020年2月,市政府办《关于转发<关于推进四川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建设省、市、县三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养老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模式,制定泸州市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拟定了“4+1”功能设计,即服务模块、安全监管模块、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模块、大数据统计分析四个模块和全市养老服务地图。近期,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建立的泸州市信息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营,同时,每年安排20万元以上的运营经费,确保信息平台能持续发挥作用。培育扶持小蚂蚁、好孝心、永宁社工等本地养老服务组织投身智慧养老,积极开发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和适老化智能产品,采取线上“点单”,线下上门服务方式,常年为2万名特殊和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等定制化服务,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三、关于老有所养的答复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过程,科学编制《泸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聚焦提升兜底保障水平、促进普惠养老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养康养深度融合、培育养老新业态等五个方面,切实提升全市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持续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弘扬家庭孝亲敬老传统美德,2020年以来,4个单位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6人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简化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申报、认证程序,惠及老年群体13.8万人。对42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持续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环境。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注和关心,您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的建议意见针对性强,对我市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泸州市民政局
2023年6月20日
温馨提示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