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S09030288号建议答复的函
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S09030288号建议答复的函
孙孝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泸州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的建议》(S09030288号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关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品牌效应建立人才聚集平台,为泸州电子产业发展吸引优秀人才”方面。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强链补链,支持江阳区人民政府与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天府协同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泸州市数字经济研究院,在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现已引进聚集正高级职称人才5名、副高级职称人才19名,完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作业、智慧园区、桥梁监测等数字化应用技术研究方案15项,并协同推进“数字江阳”智慧城市、智能传感器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关于“引进四川大学相关专业建立泸州研究院,运用四川大学的品牌效应建立人才聚集平台”方面。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与四川大学共同实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299项,其中装备制造类60项,材料化工及能源环保类47项,共投入专项资金1808万元,引导企业科研投入7266万元,新增产值近5亿元,利税超8000万元,共同申报专利超60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2项,填补国内品种或技术1项,联建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1个,协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共同申报省级科技项目9项,获专项资金371万元,有力的推动了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大力支持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方面。市领导带队向上汇报,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支持,将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列入升格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计划。在现核定事业编制基础上适度增加事业编制用于引进核心骨干人员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其余缺口使用编外人员保障并参照事业编制给予经费补助,尽快达到1:18师生比标准。确保市级财政生均拨款“只增不减,逐年递增”,分3—5年真实达到全省公办高职平均水平。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从2022年6月开始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和泸天化集团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目前已有68名本科学生在读,正在开展二期工程建设,力争达到本科院校办学条件。
(四)关于“建立人才关怀机制”方面。一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回泸就业创业支助。出台《泸州市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泸州市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措施,鼓励支持大学生回泸就业创业,为招引返乡大学生就业的企业给予3000元/人的就业补助,鼓励企业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给予返乡创业大学生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和全方位、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和支持,并根据项目需求开展“一对一”帮扶和专家会诊,设立奖励激励政策,最高给予15万元奖补,帮助促进各类创业者在初创期起步、成长期生存和成熟期发展。二是深入实施人才安居政策。对全职新引进、在泸持续工作满3年以上、为泸州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在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房的,根据学历最高给予25万元补助,并将技能型人才纳入保障范围,最高给予10万元购房补助,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人才公寓6000余套、青人年才驿站300套,为来泸择业高校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食宿,为就业人才打造拎包入住的舒适环境,2023年入住高校毕业生1.7万人次。三是实施人才关怀政策。打造人才交流共享空间和人才“朋友圈”,在人才公寓、园区等人才聚集地打造集茶吧、娱乐室、休息室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加强人才“朋友圈”建设,采取定期和随机的方式组织在泸工作人才进行联谊会、交流会等交流活动,增进人才间的沟通交流,增加人才对泸州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化泸州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需要长期的投入,不懈的努力。我们非常认同您对于加快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和吸引泸州籍高校毕业生回泸就业创业的建议,我们将持续在校地合作、就业服务、人才服务工作等方面发力。
一是持续加强校地合作。进一步强化泸州市与中央在川高校院所校地优势嫁接、供需对接、合作衔接,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泸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于近期组织相关人员分批次适时拜访中央在川重点高校院所,第一轮拜访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推动四川大学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共建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同建好四川大学泸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川大-泸州战略合作项目专项资金进行优先支持。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建电子科技大学—泸州传感器产业技术联合研究院),对新引进入驻泸州的科研院所(机构)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启动资金补助(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
二是持续发力专升本。会同教育专家对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现有条件、发展潜力以及升本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升本规划方案,详细了解国家和省级关于职业教育升本的最新政策导向,确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升本工作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相契合。整合市内外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平台等,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升本所需的硬件和软件保障。持续关注进展情况,确保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持续做好人才招引。一是以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揭榜挂帅、博士后招引、联谊交流等系列专题服务活动,积极搭建与高校知名专家沟通交流平台,整合专家资源,形成“人才、科研、产业、资本”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二是优化人才项目评选,围绕“七大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关键前沿引领技术为人才评价导向,精心组织柔性引才项目评选,指导全市各级企事业单位主动挖掘优质岗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特聘专家岗位,柔性引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点专业高层次人才。三是根据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引导全市各级企事业单位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做好岗位信息归集和动态管理,更高频次更加精准开展“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发布”“校园招聘”等招聘活动,切实提高人岗匹配度,2024年我市预计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2535人,力争泸州籍毕业生回泸工作人数再上新台阶。
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18日
温馨提示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