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创新“四维联动”机制 泸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新路径
5月15日,笔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于近日印发《泸州市深化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试点方案》,将通过机制创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能力提升“四维联动”模式,持续打造深化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样板。该《方案》是我市在全省范围内对深化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率先试点,旨在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贡献泸州智慧和力量。
在统筹机制方面,我市将通过完善水生态等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考核指标体系,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一体化发展,深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现行补偿机制补偿指标单一、系统保护不足和促进流域联防共治作用偏低等问题。
在推动参与主体方面,我市将着力打造“政府+社会+市场”共治格局,探索对口协作等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模式,推动多元化主体参与生态保护补偿,积极拓展社区居民参与绿色行动激励、提供生态岗位等多元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解决现有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以政府间资金补偿为主,资金来源、用途较窄,以及社会化主体参与渠道未打通等难点痛点。
我市还将进一步打通赤水河流域林竹碳汇项目开发、碳中和、碳普惠等生态价值转化市场化路径,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造区域生态公共品牌,打通赤水河流域优质生态环境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有效促进流域内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拓宽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此外,我市还将通过提升资金使用效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进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试点,开展流域内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监测等流域生态环境调查摸底工作,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绿色发展基础能力。
目前,我市已在赤水河流域设置水质监测断面20余个,实现对流域水质实时动态监测;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相关科研项目,培养技术化、正规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