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气、接地气、聚人气 泸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有一套”
5月24日,泸州市第二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主题活动在佳乐世纪城启动。连日来,蓝芽集市、迷你马拉松等系列宣传活动狠狠“圈粉”,垃圾分类再掀传播热潮。
在泸州,生活垃圾分类正在成为市民低碳生活新时尚。
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泸州立足市情,结合本地特色,在探索中不断推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让生活垃圾分类推动有底气、实施接地气、传播聚人气,为推动社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新制度有底气
构建生活垃圾治理“1+X”制度体系
《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于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四川省首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创新提出的管理责任人、定时定点、桶边督导三项核心制度,推动了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进程。
《条例》的出台,正是泸州立足自身实际,以地方立法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创新实践,也让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有了底气。
生活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近年来,泸州市高度重视生活垃圾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生活垃圾治理迈向新台阶。
泸州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区县党委政府和市城管执法局等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高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生活垃圾分类启动至今,泸州构建了生活垃圾治理“1+X”制度体系,在《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这个“1”基础上,相继制定《泸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和投放指南》《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改造设置指引》《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项规划(2023—2030年)》等配套制度,即“X”,明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思路,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提供制度保障。
有压力才有动力。泸州市运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前进。泸州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创新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各责任单位工作落实情况定期开展检查、通报、考核,倒逼各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主动担责、切实履职。
新模式接地气
坚持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
每天上午,生活垃圾公交直运车定时来到江阳区水榭花都小区,运走居民住户分类投放的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不落地”在这里成为可能。
一直以来,垃圾收集库落地难、管理难、扰民严重等问题困扰着垃圾收集。如何在垃圾分类中破解收集困局?泸州市开始探索推行生活垃圾“公交直运”新模式:合理制定收运线路,配备统一密闭、统一颜色、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的四分类密闭式收运车,全面实施“专人、专车、定时、定点”的标准化回收制度。接地气的新模式,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
截至目前,泸州市已投入26台“公交直运”专用车辆,开通其他垃圾直运线路12条,厨余垃圾直运线路17条,覆盖居民小区59个、餐厨产生单位4500余家。
创新实施“公交直运”模式,是泸州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的一个注脚。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泸州市绘制递进式推进作战图、差异化实施时间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推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
泸州市实施“三定一撤”制度,配备桶边督导员,提高居民投放准确率。截至目前,泸州市在主城区1100余个居民小区共撤除楼层垃圾桶5万余个,建设3600余个分类投放点,基本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
全市均衡布置并建成投运大、中型垃圾压缩中转站6座,中转能力达2600吨/日,转运效率提升3倍以上;科学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处理项目,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持续提升。
目前,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5.84%。
新方法聚人气
垃圾分类渐成市民低碳生活新时尚
5月26日上午9:00,“蓝芽领跑 携手分类”迷你马拉松在张坝桂圆林公园开跑,无处不在的生活垃圾分类元素成为这场赛事最大亮点。
“蓝芽领跑 携手分类”迷你马拉松。
蓝芽集市,变废为宝。
5月24日启幕的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主题活动,在蓝芽集市、迷你马拉松等流量活动号召下,又一次为生活垃圾分类传播成功“圈粉”。仅5月24日启动仪式当日线上直播就吸引162万人参加。
垃圾分类对广大市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如何发动全民参与,让广大群众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响应?泸州市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发动上展开有益探索。
“我们用过的易拉罐、奶粉罐可以投到这个‘金属’可回收垃圾箱。”5月15日,在云峰路幼儿园的生活垃圾分类环保驿站前,张婉清小朋友为其他小朋友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目前,该幼儿园通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IP形象设计、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文化长廊、变废为宝爱心义卖等活动,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让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得以传播。
近年来,泸州市以家校共建的方式,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可回收物再利用青少年创新大赛和“小手拉大手,分类进万家”等主题活动,让生活垃圾分类从学校辐射到家庭、从家庭推动社会参与。
不只是家校互动,更大范围的立体式、多维度传播正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在酒城大地扎根。
自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泸州市机关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类达人等走进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现场观摩学习,无数志愿者坚持定期入户宣传,居民知晓率达95.35%。
泸州市编印《<条例>30问》和《<条例>绘本漫画》,制作特色宣传小视频10余个,在全市400余辆公交车、500台电梯轿厢循环播放,开设“垃圾分类”公交专线5条,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进万家、进生活。
2023年11月24日,四川省城市水系统治理暨生态环境保护业务培训会在泸州召开。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叶长春看来,泸州市狠抓垃圾分类制度、设施建设,以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为契机,在宣传引领、教育发动、健全机制上下足功夫,推动垃圾分类扩面提质,形成了比较好的整体氛围,值得学习、借鉴。
言今/文 燕伟民/图